close

2000年表坊在丁乃箏導演(人稱四姐)帶頭下,推出了第一齣音樂歌舞劇《這兒是香格里拉》,跨足長久以來想望著卻遲遲沒有踏上的新領域,她的理由很簡單:想,就動手做吧......

四姐的父母來自雲南,偶爾會跟孩子們講述那個地方的美景、氣候,可是從來沒有機會一訪,
劇名用上「香格里拉」四個字,只是作為一種象徵,大人小孩們的neverland,現代桃花源。

原本打算將舞台劇版《這兒是香格里拉》推廣至對岸,後來一些朋友看過劇本,建議她何不改拍成電影,加上當時正好「雲南影響」邀請兩岸三地10位女導演拍攝以雲南為故事背景的電影,原本只是象徵桃花源理想的「香格里拉」,這下真的有機會到「香格里拉」實景拍攝了。而劇本也
從父子關係作為主線慢慢修成了母子關係,甚至蛻變成一部「非常女性」的電影。

丁四姐@101頂樓

確定要到雲南香格里拉拍攝《這兒是香格里拉》後,四姐前前後後把劇本修改了超過40個版本,舞台劇仰賴演員以清楚的對白、大幅度的肢體動作表現情感,電影卻是以影像作為主力語言,細微的臉部表情、一點點小動作,就具備飽滿情緒。如何把大量的對白,轉成同等意義的畫面,是最難、最難的一個過程。不過,「通常最痛苦的部份,也讓人最感享受!」四姐邊皺著眉、邊笑了開來說,苦與樂都清楚寫在臉上。

籌拍期,大家進出雲南香格里拉勘景3次,四姐也趁機蒐集地方傳說神話,把地景、文化跟純然的創作結合,消化出這最後的一個版本,同時,也不小心多做了一本童書,不但成了電影道具之一,還真的印製成適合大人小孩一起閱讀的《卡娃噶寶的冒險》


不管是舞台劇、電影,從男或女的觀點切入,劇中的小孩子角色都是推動情節的關鍵。而這個重要的角色原型,其實是四姐心中的「小王子」,是一種理想性好奇心結合而成的存在,非常純潔的力量;是許多大人偶爾會不小心淡忘,可一旦又注意到就會想辦法努力珍惜的寶藏。


表坊的第一齣歌舞劇,由打小就自認沒音樂天份的四姐領頭主導,
講到這個,她想起自己曲折的鋼琴生涯:

「老師,今天是我最後一堂課,下次不來上了。」小學三年級,明白自己不大可能是音樂神童,她逕自打定主意不繼續鋼琴課,也不跟大人商量,就自己跟老師提出。
「為什麼?」
「因為我功課太忙。」
「妳不是才小學三年級,就功課太忙?」
「對呀。」
初中的時候她後悔過,又決定繼續學鋼琴,遇到一個用「講故事」方式教琴的老師,整個過程是享受的、不斷激發想像,本來以為這次可以學得久了,沒想到後來是這位老師需要去做別的兼職,不再教學,她的鋼琴生涯也就這麼結束了。
(The End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nding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